传统出租车在与打车软件平台的角力究竟谁笑到最后

  专车、快车、顺风车……在打车软件平台“开疆扩土”的2年多时间里,多样化出行模式层出不穷,竞争也日益白热化,传统出租车行业面临危机。传统出租车在与打车软件平台的角力中,是“分庭抗礼”,还是合作共融?能否在竞争中不断优化服务,解决市民出行需求痛点呢?

 

  “专车太贵、快车太少、顺风车需提前预约,安全方面也有顾虑”

 

  告别“烧钱补贴”时代,打车软件渐成“鸡肋”

 

  最近,省城市民王梦颖遇到件烦心事。 “滴滴和快的公司合并后,一号专车内的快车暂停服务,可是我7月份才充值的199块钱,现在只能使用专车。 ”王梦颖告诉记者,快车灵活方便,价格适中,她出行经常使用快车,而专车的价格超出了经济承受范围。“咨询客服想退回软件内剩余的97元,但对方表示,只能退回77元,因为要减掉当初充值时享受的20元优惠。现在里面剩余的钱退回来不划算,使用专车又舍不得,打车软件成了‘鸡肋’。 ”

 

  与王梦颖一样,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:“自从打车软件基本没有补贴优惠后,使用率大大降低。专车太贵、快车太少、顺风车需提前预约,安全方面也会顾虑。 ”

 

  根据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《2015年中国“互联网+”出行研究报告》显示,移动出行市场开始从出租车打车市场向各个领域快速渗透,包括专车、拼车等。2014年,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达到2.11亿人,2015年,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将达2.69亿人,同比增长为27.5%。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,在2014年移动打车领域用户迎来爆发式增长之后,2015年移动打车用户的增长有所放缓。

 

  “前两年,一轮又一轮的补贴,让我习惯了使用软件打车,不过最近使用频率越来越低。”合肥市民李小姐表示,“以前,一单有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的补贴,现在基本没优惠;更重要的是,虽然有专车、快车、顺风车、出租车等不同的选择,但快车、出租车的接单等待时间比以前长,有时甚至没人接单。 ”

 

  除了补贴优惠、接单等待时间长,安全也是市民出行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在合肥一家旅行社上班的金先生是一位顺风车车主,他告诉记者:“上传驾照、行驶证、身份证等证件之后,马上就可以开始接单,如果存在假信息,也不影响接单,安全隐患可见一斑。 ”

 

  滴滴出行公关部安徽地区负责人王祚义表示,减少补贴是顺应市场发展需求,但专车、顺风车、快车等不同种类增加了市民出行的选择空间,所以目前滴滴在全国的接单数量并没有明显下降。“滴滴在北京成立了‘滴滴大学’,专车司机在学校里面进行相关培训,保证市民出行安全;顺风车主要是为上班族提供方便,属于拼车性质,安全性方面也在不断加强。 ”

供应信息【推荐】